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,69凹凸国产成人精品视频,久久96国产精品,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,欧美激情中文字幕,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,最新国产在线观看福利91

 
主題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二十八層天細解(楞嚴經(jīng))

5 / 15318
累計簽到:3 天
連續(xù)簽到:1 天

46

主題

183

帖子

2萬

積分

北冰洋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積分
22961
跳轉(zhuǎn)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(fā)表時間 2019-7-19 09:22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閱讀模式
二十八層天細解


1、欲界:四天王天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(jīng)》卷八:

阿難,諸世間人,不求常住,未能舍諸妻妾恩愛。于邪淫中,心不流逸,澄瑩生明,命終之后,鄰于日月,如是一類,名四天王天。


宣化上人淺釋
阿難,有些世間人要修道,但又不知道怎樣求證常住真性,不生不滅法,又舍不得妻妾的恩愛。

不過他遵守五戒,于邪淫方面,身既不犯,心亦不想。心不想就不會奔流縱逸,愛水澄清,心地自然光明。所以命終之后,就可以上生天界,和日月做鄰居,位于須彌山腰,這一類叫做四天王天,為帝釋外臣,保護忉利天的安全。

四天王:東方持國天王、南方增長天王、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。此四天離人間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遠,身長七十五丈,壽五百歲。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,合計九百萬歲。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(jīng)譯解》王治平居士

心不流動,故心常澄清,常不縱逸,故心,搩。澄清瑩凈,故心光遍照,鄰于日月。

網(wǎng)絡(luò)
天龍八部多為此天所攝。人間五十年,為四天王天一晝夜;四王天人壽為五百歲(以本天時間為標準)。50*365*500=9125000年;身長半里;天衣十二銖(二十四銖為一兩);

東方持國天王 管理二部:干達婆【尋香神歌神】毗舍阇【啖精氣鬼】
南方增長天王 管理二部:鳩盤茶【甕形鬼】魘魅鬼
西方廣目天王 管理二部:龍富單那
北方多聞天王 管理二部:夜叉【男鬼】羅剎【女鬼】


2、欲界:忉利天

經(jīng)文:于己妻房,淫愛微薄。于凈居時,不得全味。命終之后,超日月明,居人間頂。如是一類,名忉利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對于自己的正式妻子或丈夫,淫愛已十分微薄,情欲亦十分清淡。雖然于清凈獨居時,還未能完全清凈無欲念。這人命終后就能超日月之光明,生須彌山之頂,好(彭措:號)地居天,和人間不接觸,這叫做忉利天,即三十三天。

距離人間六百七十二萬里,身長一百五十丈,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,壽命一千歲,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。

王治平居士:于自已妻室,淫愛心很微薄,平時凈心不純,時有念起,禪思不得全味。

網(wǎng)絡(luò):玉皇大帝所在;佛陀在此天為母講地藏經(jīng)。人間一百年,為忉利天一晝夜,忉利天人壽為千歲,100*365*1000=36500000年;身長一里;天衣六銖;形交成淫,與人無別,然風氣泄,熱惱便除,非如人間有余不凈。

3、欲界:須焰摩天

經(jīng)文:逢欲暫交,去無思憶。于人間世,動少靜多。命終之后,于虛空中朗然安住。日月光明,上照不及,是諸人等,自有光明。如是一類,名須焰摩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若在夫妻相會時,只是逢場作興,事過之后,毫無回憶懷念。于人世間,動少靜多。于獨居時,內(nèi)心已得全清。

這個人命終之后,就生在虛空之中,安住在一片光明云中。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之處。這些人自身能放光明,互相照耀,故常在光明中,沒有黑暗,只以蓮花開合來分晝夜,這叫做須焰摩天。

也就是空居天(彭措:相對于地居天),因為離開須彌山,距離人間有一千二百八十萬里,身長二百廿五尺,壽命一萬萬四千四百萬歲,此天一晝夜,等于人間三百年。男女相愛,只是執(zhí)手以示愛,而不行淫。

王治平居士:逢欲暫交,事前全無預念,事后也不復追想。

網(wǎng)絡(luò):夜摩天也叫做須焰摩天,這個地區(qū)的名稱應當是須焰摩天。稱夜摩天,須焰摩天的天主叫夜摩。

人間二百年,為夜摩天一晝夜;夜摩天人壽為二千歲;
200*365*2000=146000000年

身長一里半;天衣三銖;才抱成淫,俱起染心,暫時相抱,熱惱便息,唯一起染,雖受抱樂,而不成淫,若俱無染心,雖相執(zhí)抱,如親相敬愛,而無過失。


4、欲界:兜率陀天

經(jīng)文:一切時靜,有應觸來,未能違戾。命終之后,上升精微,不接下界諸人天境,乃至劫壞,三災不及。如是一類,名兜率陀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若人時常都在清凈中,已完全無淫念,有時遇有應行之欲觸,還未能違拒,猶有順從之念。這等人命終之后,即上升最精微處,不和下界人天相接觸,乃至世界壞滅的時候,火、水、風三大災難不能波及,這一類叫做兜率天。

這天分內(nèi)外二院,外院有小摩尼殿,是凡夫天人所居,內(nèi)院有大摩尼殿,是彌勒菩薩所住。彌勒菩薩常在內(nèi)外兩院說法,教化眾生。該天距離人間有二千五百六十萬里,身長三百丈,壽命五萬萬七千六百萬歲。此天一晝夜,等于人間四百年。男女相愛,只是一笑。

三災是:火燒初禪天,水淹二禪天,風刮三禪天。要做天人就要少欲知足,但天人終非究竟處,天福享盡,還要墮落。如果天天談情說愛,那就往死路走!我們?yōu)楹螛I(yè)障這樣重?就是因為情欲心重,如不覺悟,再跟情跑,不僅死路,還要趨向畜生地獄路上呢!

王治平居士:此天逢欲亦無交心,故一切時常在靜中,如有相應之觸來相逼迫,也不能拒絕。

兜率陀天分為內(nèi)外二院,外院對下雜染說來就是精,內(nèi)院對外說來就是微。

兜率陀天一翻“知足”,言此天于五欲境,知止足故。又翻“喜足”,言此天得少意欲為喜,更不求余為足。

網(wǎng)絡(luò):彌勒菩薩現(xiàn)居此天,將來下生人間成佛。人間四百年,為兜率天一晝夜,兜率天人壽為四千歲。400*365*4000=584000000年。身長二里;天衣一銖半。執(zhí)手熱惱便息。


5、欲界:化樂天

經(jīng)文:我無欲心,應汝行事。于玉體橫陳時,味如嚼蠟。命終之后,生越化地。如是一類,名樂變化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本來已完全沒有欲心,但為繼承家業(yè),只得勉強從事。但于玉體橫陳時,味同嚼蠟,全無樂趣。這些人命終后,就生在樂變化天。

距離人間有五千一百廿萬里,身長三百七十五丈,壽命廿三萬萬零四百歲,此天一晝夜,等于人間八百年。所有一切五欲樂具,都能隨愿變化滿足自己受用。男女相愛,只是熟視而已。

王治平居士:我并無欲心,只是為了應付你而行欲事。(兜率陀天有相應之觸來,猶不能違拒,可見其猶覺有味。此天則覺味同嚼臘,已完全無味)

“化樂” 就是說:樂其自變化之五欲境。

網(wǎng)絡(luò):人間八百年,為化樂天一晝夜;化樂天人壽為八千歲;
800*365*8000= 2336000000年
身長二里半;天衣一銖;唯相向笑,便除熱惱。


6、欲界:他化自在天

經(jīng)文:無世間心,同世行事。于行事交,了然超越。命終之后,遍能出超化無化境。如是一類,名他化自在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沒有世俗的男女心念,厭惡淫欲不凈,故雖有夫妻名分,但于行事時,不只索然無味,而且心不在焉,神游境外,了然超脫。這些人命終之后,就能超越一切化無化境,凡五欲樂具,不需要自己變化,都由其他天界所變現(xiàn),而自己得以自在受用。

這天界叫做他化自在天,距離人間有一萬萬零二百四十萬里,身長四百五十丈,壽命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歲。此天一晝夜,等于人間一千六百年,男女相愛,只用眼一看便滿足。

王治平居士:厭棄世間淫欲,只是暫行男女婚配之事(統(tǒng)前五因而論,初則有交而正,次則有交而微,三則有交而暫,四則行事有味,五則行事無味。)

雖隨順世間,有男女婚配,而于行欲之事,相交之情,一并決絕,故說了然超越。

《瑜伽師地論》說“第六天上,別有魔羅所居天宮,即他化自在天所攝。”可知魔天別是一類,只能說是為他化自在天所攝,而不能說即他化自在天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如是六天。形雖出動。心跡尚交。自此已還。名為欲界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,如上面所說六欲天,在身方面似乎離開了愛欲,但在心方面,還有少許愛念,尚未完全清凈,所以就叫做欲界眾生。

楞嚴經(jīng)對于淫欲果報,分析得十分詳細透徹,欲心重而兼犯禁戒,當然即墮阿鼻地獄,輕者逐漸高升。這六欲天亦因靜多動少,清心寡欲,欲心漸漸輕,生天層層高。要完全絕欲才能證無漏四禪天。淫欲為生死根本,不斷淫欲,想升天界猶不可能,況欲證無上菩提耶!所以想修三摩地,想出生死苦海,必須先過此關(guān)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如此六天,形雖然出動,然而心跡還在相交〈注一〉,從此以上〈注二〉,名為欲界〈注三〉。

注一:如此六天,初則離于邪動,次則正動而微,三則動少靜多,四則出動,〈以一切時靜故。〉形雖出動,未免心交,〈從他應觸來時,不能違拒,即是有味。即可見其心尚交!抵恋谖逦锻琅D,第六了然超出,才心交都無,還未能無跡,故第五猶有欲境,到第六權(quán)同世間行事,宛然有欲跡,故猶有相交之跡存在。

注三:依天臺宗的說法“六天果報,十善為本。兼護法,生四王天;兼慈化,生忉利;兼不惱眾生,善巧純熟,生夜摩;兼修禪定,粗細而住,生兜率;兼欲界定,生化樂;兼未到定,生他化。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為因,前三天各兼功行,后三天各兼禪定。今以功行禪定為緣,通修十善為因,但十善之中,斷欲為要,若不斷欲,十善何成?如來為人從要,故惟約欲輕欲重,而分勝劣。”

解:《楞嚴正脈引偈》說‘四王忉利共相抱,夜摩執(zhí)手兜率笑,化樂熟視他暫視,此是六天真快樂!料啾(zhí)手,俱屬形動,而分輕重之異。至于兜率之笑,雖形出乎動,而未能無心,若后二天,但惟目視,雖無交心,而猶似有跡,故合云:‘形雖出動,心跡尚交。’足知此上絕無女人,心跡俱離,無所交接,兼無食睡。

三欲俱忘,稍涉饑倦,即入禪定,出定則飽滿精明,是但以禪悅為食,為息,已離粗重身心矣!

網(wǎng)絡(luò):魔王居此天。人間一千六百年,為他化自在天一晝夜;他化自在天人壽為一萬六千歲;身長三里;天衣半銖;相視成淫。

1600*365*16000= 9344000000年
回復 收藏

使用道具 舉報

累計簽到:3 天
連續(xù)簽到:1 天

46

主題

183

帖子

2萬

積分

北冰洋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積分
22961
沙發(fā)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19-7-19 09:24
7、色界:梵眾天(初禪三天1)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世間一切所修心人。不假禪那。無有智慧。但能執(zhí)身不行淫欲。若行若坐。想念俱無。愛染不生。無留欲界。是人應念身為梵侶。如是一類。名梵眾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前邊所講六欲天雖是離欲,但還未能完全離盡,故叫做欲界,F(xiàn)在講色界,居于欲界之上,共二十八天。雖已完全離欲染,但尚有色質(zhì),故叫色界。生到色界的天人,純是化生,貌如童子,身白銀色,衣黃金色,全是男相,沒有女人。

阿難!世間一切修行的人,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真性,以致錯亂修習,不修禪那,不得首楞嚴大定,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,但以世間的靜慮為因心,不犯淫行。無論行住坐臥,心中皆不會起淫念。因此,心身清凈,愛染不生,不再留住欲界。這些人臨命終時,就會應念生于天界,身為梵侶。梵即清凈,離欲清凈。這一類叫做梵眾天(王治平居士:已超出欲界,身為梵世庶民。),身長四十里,壽命二十小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世間一切所有修心的人,不借禪那〈注一〉之力,無有智慧,但能依事相修行,嚴持禁戒。因為依執(zhí)持之力,不行淫欲,還不能無心。

〈注一〉禪那意為靜慮,即由靜而慮之義。


8、色界:梵輔天(初禪三天2)

經(jīng)文:欲習既除。離欲心現(xiàn)。于諸律儀。愛樂隨順。是人應時能行梵德。如是一類。名梵輔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欲界的淫習既然除盡,離欲的清凈心就能顯現(xiàn),對于梵生的儀式戒律,都能樂于遵守,隨順不犯,身心輕安,具梵天之德。這一類人就可以生到梵輔天上(王治平居士:為梵天之輔臣。),身長八十里,壽四十小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欲界淫習既得伏除,離欲凈心,已得現(xiàn)前,不假執(zhí)持之力,自合梵世律儀,無須勉強,自能隨順愛樂,此人應時成就梵行〈注一〉

注一:清凈之行。即是梵行,成就此行,即合梵德。


9、色界:大梵天(初禪三天3)

經(jīng)文:身心妙圓。威儀不缺。清凈禁戒。加以明悟。是人應時能統(tǒng)梵眾。為大梵王。如是一類。名大梵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由于修身而能攝心,身心如一,妙德圓滿,威儀不缺。不但禁戒清凈,還得明悟。既然福德圓滿,有威可畏,有儀可敬,這個人就能統(tǒng)領(lǐng)梵眾,為大梵王。這一類叫大梵天,身長一百二十里,壽命六十小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身心都得到妙圓〈注一〉,無論行住坐臥,威儀都具足無缺,不但禁戒清凈,且能明悟了知〈注二〉,故此人應時即能統(tǒng)率梵眾〈注三〉,為大梵天王。如此一類,即名為大梵天。

注一:愛樂隨順,身心無所拘限,故稱妙圓。
注二  知持,知犯,知開,知遮,故為明悟了知。
注三  因為明悟了知,自能處斷重輕,昭示賞罰,故能統(tǒng)天眾而為大梵天王。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梵是清凈的意思,為離淫欲之色界諸天的通名。今叫其中之初禪天主為大梵天。

【藏傳佛教辭典】初禪天之上層。體態(tài)美好,所有善根、威德等皆大于其下二重梵天,故名大梵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此三勝流。一切苦惱所不能逼。雖非正修真三摩地。清凈心中。諸漏不動。名為初禪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這三種天都稱作勝流,因其身勝、樂勝、能勝下界的各趣的眾生,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,雖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,但因持戒的定力,心中常能清凈,已不為欲界諸煩惱所搖動,這叫做初禪天。于九地中,是離生喜樂地,即離開欲界諸惡趣,而得清凈喜樂。但是因為仍有覺觀之火,故到劫盡時,仍不免為劫火所燒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這三類勝流〈注一〉,一切苦惱所不能逼〈注二〉,雖然不算正修的真三摩地,然而于持戒的清凈心中,欲界的諸漏,不能牽動,這就名為初禪〈注三〉。

注一  這三類天人,同具身勝,樂勝,超于下界,故名為勝流。
注二  下界的粗重極苦,都已遠離,故一切苦惱都不能逼。
注三  初禪定具五支功德:一,覺;二,觀;三,喜;四,樂;五,一心。在九次第定中,名離生喜樂地。因為他離下界等種種不善之法,生初禪等諸善法故。


10、色界:少光天(二禪三天1)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其次梵天。統(tǒng)攝梵人。圓滿梵行。澄心不動。寂湛生光。如是一類。名少光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其次是梵天(這里指大梵天),因統(tǒng)理梵天天人,化他功深,自行更加純凈,具足戒定慧,故能圓滿梵生,心如止水,湛寂則生光,不過心光尚弱,還未能遍照,故叫少光天。身長一百六十里,壽命二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其次梵天統(tǒng)攝梵人,久久化他之功愈深,自己的梵行也更純,凈心的力量更為堅固,禪定之力也更強。寂然不動,而湛然澄清。聲心內(nèi)外皎潔而光耀。這樣一類天人,名為少光天。

【藏傳佛教辭典】二禪天之下層。生于此中諸天,威光小于自地上二天處,故名少光。


11、色界:無量光天(二禪三天2)

經(jīng)文:光光相然。照耀無盡。映十方界。遍成琉璃。如是一類。名無量光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定功漸深,身光與心光,光光相照,照耀無盡,映到小千十方世界,遍地變成琉璃之色,這一類叫無量光天。身長三百二十里,壽命四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定力更為增長,身光與心光,展轉(zhuǎn)相然,映十方界〈注一〉,遍成琉璃,身心內(nèi)外明澈,凈無瑕穢。這樣一類天人,名為無量光天〈注二〉。

注一:此處所說十方界,是指一小千世界而言,因二禪上覆一小千世界故。
注二:此為對前天而言,前天光明,此天能量;而此天光明,前天不能量故。

【佛學大辭典】(界名)色界第二靜慮三天中之一。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:“光明轉(zhuǎn)增量難限,故名無量光天。


12、色界:光音天(二禪三天3)

經(jīng)文:吸持圓光。成就教體。發(fā)化清凈。應用無盡。如是一類。名光音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吸取執(zhí)持前天之無量光明,繼續(xù)進修,到定力更深,光更圓滿,就以光明為教體,以光音作佛事,教化眾生,令心清凈,所有光明,都能應用無有窮盡,如是一類叫光音天。身長六百四十里,壽命八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吸持〈注一〉圓滿光明,以成就教體〈注二〉,依于圓光,發(fā)宣化理,自然成教,無作無為,所以應用無盡。這樣一類,就名為光音天。

注一:受教者,吸取法義;施教者,執(zhí)持音聲。
注二:如維摩詰經(jīng)說‘或有佛國,以光明而作佛事!梢岳。

又古德引經(jīng)論多說二禪以上,無語言法。然法華經(jīng)也說‘光音及遍凈,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,悉皆得聞!芍诺滤f無語言法者,但無舌辯之語言,語言由于光發(fā),如后文圓光成音即是。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色界二禪的最高天,此天絕音聲,眾生要說話,便自口中發(fā)出凈光來作識別,故名光音。佛經(jīng)說劫初的人類,就是從光音天來的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此三勝流。一切憂懸所不能逼。雖非正修真三摩地。清凈心中。粗漏已伏。名為二禪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這三天又勝于初禪,以初禪乍離欲苦,成恐復墮,故有憂愁掛慮,須時時提高覺觀,修持禪定,F(xiàn)在二禪已離欲漸遠,沒有恐懼心,亦無一切憂慮,雖不是依不生滅為本修因,而修正定,但于清凈梵行,已伏心中粗漏,叫做二禪。

于九地中,叫定生喜樂地。雖然火災不能侵,但心有喜水,故仍難免要受水災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這三類勝流〈注一〉,一切憂懸〈注二〉所不能逼,雖然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〈注三〉,然而在清凈心中,粗漏已伏〈注四〉,名為二禪〈注五〉。

注一:不惟勝于欲界,兼復勝于初禪。
注二:初禪初離欲界之苦,恐其復墜,故憂愁懸掛,時時以覺觀拒之。至二禪離欲漸遠,恐墜之心已息,故一切憂懸所不能逼。
注三:雖至無覺無觀之境,依然屬于有漏,故仍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。
注四:初禪中愛,雖不能斷,而于二禪清凈心中,無所由起,故說已伏。
注五:此時雖已超初禪,但未及三禪,故名為二禪,二禪具四支功德:一、內(nèi)凈,二、喜,三、樂,四、一心。在九次第定中,名定生喜樂。此定勝于初禪,因初禪有覺有觀,帶憂懸之喜樂,而二禪無覺無觀,純內(nèi)凈之喜樂。


13、色界:少凈天(三禪三天1)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如是天人。圓光成音。披音露妙。發(fā)成精行。通寂滅樂。如是一類。名少凈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二禪之光音天,光明圓滿,以光明成就音聲,來做教體,發(fā)出音聲,顯出妙理,F(xiàn)在三禪天是依妙理,發(fā)出成為更精進妙行,亦已舍去喜心,得到凈樂,恬然安靜,似乎得到寂滅樂之境界,但這只是初伏第六意識,非真正寂滅,這一類叫做少凈天。身長一千二百八十里,壽命十六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這樣的天人,圓滿光明,成就音聲,披發(fā)音聲顯露化理(網(wǎng)絡(luò):事物變化之理。)而成妙用。發(fā)成精行〈注一〉,通于寂滅〈注二〉之樂,如此一類,名為少凈天〈注三〉。

注一:初禪離動現(xiàn)靜,二禪依靜現(xiàn)動,雖依靜現(xiàn)動,未免違靜,故發(fā)行猶粗,至此天定力轉(zhuǎn)深,動不違靜,故說發(fā)成精行。
注二:至此動靜雙亡,是為寂滅,寂滅之樂,妙勝于前,因初入此境,故說為通。
注三:寂滅名凈,以境純故,境量初通名少,又對前而言名靜,對后而言名少。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一天名,因意識享受凈妙之樂,故名凈,因這種凈妙之樂在第三禪天中,此天所得最少,故名少凈。


14、色界:無量凈天(三禪三天2)

經(jīng)文:凈空現(xiàn)前。引發(fā)無際。身心輕安。成寂滅樂。如是一類。名無量凈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少凈天雖近于寂滅樂,但未忘凈境,我執(zhí)猶存,再進一步,定力轉(zhuǎn)深,凈境亦空,以空來引凈,凈同于虛空,虛空無邊,故凈境亦無邊,這時身心輕安如太虛空無掛無礙,成寂滅樂,這一類就叫無量凈天。身長二千五百六十里,壽命三十二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前天雖通寂滅,但以靜境未亡,尚為靜之所限,現(xiàn)在到了此天,定力轉(zhuǎn)深,并凈亦空,故此時凈空現(xiàn)前,以空引凈,凈與空發(fā),等太虛而為量,故引發(fā)無際,自覺現(xiàn)前身心,如太虛之一塵,無累無拘,自覺無限輕安,成寂滅樂,如此一類,名無量凈天〈注〉。

注:無量凈即以凈境無際言之。又前天凈境,此天能量,此天凈境,前天無能量故。

【佛學大辭典】(界名)色界第三靜慮三天中之第二。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:“此凈轉(zhuǎn)勝,是難限故,名無量凈天!

15、色界:遍凈天(三禪三天3)

經(jīng)文:世界身心。一切圓凈。凈德成就。勝托現(xiàn)前。歸寂滅樂。如是一類。名遍凈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無量凈天之凈境只遍及于身心,再進一步,定力更深,這時正報之身心,和依報之世界,混成一體,打成一片,皆得虛寂圓滿清凈,純凈之德成就,有漏之樂無窮,就以為是清凈家鄉(xiāng),真實歸托之地,而不知道只是有漏,如是一類,叫做遍凈天。身長五千零二十里,壽命六十四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前天雖凈德無際,而依報和正報猶未盡亡,既有身心世界,凈雖無量,而未極圓遍,至此定力轉(zhuǎn)深,身心世界,泯同一體,蕩然無雜,故一切圓凈。純凈之德,既已圓遍,故說成就。至此有漏之樂已極,自覺殊勝可托,趣住不拾故歸寂滅樂〈注一〉。這樣一類天人,名為遍凈〈注二〉天。

注一:雖殊勝之樂已極,然仍屬有漏。
注二:初則始通得路(彭措:通),次則入門(彭措:成),至此凈德圓遍,如升堂入室(彭措:歸),故名遍凈。

解:按《楞嚴經(jīng)指掌說》 ‘問:欲界六天,按三摩文中,頗似道場嚴戒。按禪那文中,頗似二漸刳性。自入色界以來,歷談至此,按三摩中,頗似道場定慧。按禪那中,頗似歷位深修,況涅槃亦翻寂滅,而結(jié)盡亦曰寂滅現(xiàn)前,何此之寂滅,與彼勝劣天淵?請示深故,以防錯修。答:善哉問也,愚正欲言,按前佛示三摩文云:汝等決定發(fā)菩提心,于佛如來,妙三摩提,不生疲倦,應當先明發(fā)覺初心二決定義,是知正修之人,必先發(fā)菩提心,依真三昧,用不生滅心。如巧金師,欲祀上帝,依善好爐錘,用金作器,初作即貴,作成更為尊器,結(jié)盡所謂寂滅現(xiàn)前,涅槃所以翻為寂滅是也,今前云諸世間人,不求常住,是不發(fā)菩提心也。又云:不假禪那,無有智慧,是不依真三昧也。況生天之因,始于純想,是不以不生滅心,而用生滅心也。如拙庖人,欲飽田夫,以破漏釜竈,用砂作飯,初作原非飯本,塵劫只名熱砂。初禪所謂明悟,三禪中所謂寂滅是也,識此深故,自無錯修。問:前途既錯,如何改修?答:福愛天中,有二岐路:若從廣果,上歷不還,超空窮空,二皆不失正果,則向修不無少益。若無想窮空不歸,迷漏便入輪轉(zhuǎn),則以往俱系徒勞。

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,問,此之世界身心,一切圓凈,與我空法空何別?答,二空因悟而證,二凈因想而伏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不可不辨!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名,因此天凈光周遍,故名。

【佛學大辭典】長阿含云:“遍凈天王名凈智,四臂捉貝,持輪御金翅鳥。”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此三勝流。具大隨順。身心安隱。得無量樂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。安隱心中。歡喜畢具。名為三禪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此三天又勝二禪之流,初禪只是苦惱不逼,不得隨順。二禪憂慮不逼,五識已伏,只得隨順。至此三禪已得寂滅,六識已伏,不起現(xiàn)行作用,故得大隨順,身心安然,自在不動,受無量樂。雖非真得正修實證之三摩地,但清凈心中,已安樂無苦,歡喜畢具,于九地中屬第四離喜妙樂地。離開初、二禪之喜,而得三禪之妙樂,但出入息尚存,故劫壞時雖水災不能侵,但還難免風災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這三類勝流〈注一〉,具大隨順〈注二〉,身心都得至安隱〈注三〉,得無量樂〈注四〉,在安隱心中〈注五〉,歡喜畢具〈注六〉,名為三禪〈注七〉。

注一  又勝于前三天。
注二  始通凈境為隨順,如得路無乖違。次則安隱,如入門無險難。三則已圓得樂,,如升堂入室,常受用。又光音天發(fā)行未精,為小隨順,至此天始為大隨順。
注三  少凈天初通寂滅,身雖已安,心猶未隱,得樂名為無量,并不是真無量,因為樂猶可量。
注四  至此天名遍凈,樂始不能量。
注五  安隱心即三禪心,初禪二禪,離憶增勝,故為清凈心。三禪得樂增勝,故為安隱心。又初禪離欲界苦惱故喜,二禪離初禪憂懸故喜,至于三禪于前二喜俱無,惟見其樂,故為安隱。
注六  安隱心中,亦有其自諭之歡,莫狀之喜,非人所能知,故稱為歡喜畢具。
注七  三禪具五支功德:一、舍,二、念,三、智,四、樂,五、一心。在九次第定中名離喜妙樂地,以離前二禪對苦,對憂粗相易見之浮喜,得第三禪自安自隱細相難知之妙樂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累計簽到:3 天
連續(xù)簽到:1 天

46

主題

183

帖子

2萬

積分

北冰洋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積分
22961
板凳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19-7-19 09:26
16、色界:福生天(四禪九天1)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復次天人。不逼身心?嘁蛞驯M。樂非常住。久必壞生?鄻范摹>銜r頓舍。粗重相滅。凈福性生。如是一類。名福生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這三禪的天人,既離初禪苦惱,二禪憂慮,故苦因已盡,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。再進一步定力更深,進入四禪天時,體會樂亦非長久,苦和樂是相對。待福樂享盡,樂極生悲,終歸于壞滅。因此能頓時舍離苦樂二心,粗重的煩惱就無從發(fā)生,這時便生起清凈之福德,叫福生天。

身長一萬里,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。

彭措:證得空性后,盡是緣起性空,沒有好壞、苦樂的分別。但是外道不明真相,生搬硬套,以致誤解圣境,盲修瞎練,而生此天。

王治平居士:譯文  阿難!再說天人,不逼身心〈注一〉,苦因已盡〈注二〉,此時定力轉(zhuǎn)深,覺三禪之樂,不能常住,福業(yè)盡時,久必壞生,由此離苦,住樂二心,俱時頓舍,于是粗重相滅,凈福性〈注三〉生,此定暫發(fā),故名福生天。

注一  初禪已離苦惱,二禪又離憂懸,故身心不為所逼。
注二  初禪諸漏不動,二禪粗漏已伏,是為苦因已盡。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煩惱的別名,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。貪嗔等煩惱,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,所以叫做漏。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之中,所以也叫做漏。一切有煩惱之法都叫做“有漏法”,無煩惱之法就叫做“無漏法”。

注三  舍心不動即凈福性。

【藏傳佛教辭典】四禪天之第二層。生于此中諸天,證得四梵住等最上福澤,故名福生,或稱福增。        

【藏傳佛教辭典】四梵住,即: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舍無量,為色界與無色界諸天的住處。-《佛學詞典》

成為世間總體性之慈、悲、喜、舍四心。修此四者,能感梵天樂果,大梵亦常住于此四者中,故名四梵住。-《藏漢佛學詞典》

【佛學大辭典】(名數(shù))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也,以此為梵天之所住也。(參見:四梵堂)


17、色界:福愛天(四禪九天2)

經(jīng)文:舍心圓融。勝解清凈。福無遮中。得妙隨順。窮未來際。如是一類。名福愛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定功更深,故苦樂二心都能舍棄圓滿,能舍和所舍都能忘掉,這時就能空不礙有,有不礙空,勝解清凈,;墼鲩L。于無遮止的凈福中,得妙隨順,窮未來際都能遂心滿意,得大自在,這叫福愛天。
身長二萬里,壽命三百五十大劫。此天之福,于有為界中,最為圓滿。

王治平居士:譯文  舍心得到圓融〈注一〉,于此圓融舍心,了了分明,使勝解能清凈〈注二〉,所感凈福,無有遮限,于此無遮福中,無住無著,自能善巧隨順修習,窮究舍心,未來至何邊際?這樣一類天人,就名為福愛天〈注三〉。

注一  上離苦樂二心,俱時頓舍,仍有能有所,舍心猶有限礙,至此天舍定益深,能所雙忘,舍心始得圓融。
注二  此圓融舍心,了了分明,即是勝解。印持此心,不令能所復萌于念,即為清凈。
注三  凈福無遮,深可愛樂,故名福愛。

憨山大師《楞嚴經(jīng)通議》:問:“此有漏禪,壽命有限,何得窮未來際耶?”

答:此約得定報,壽長遠,動經(jīng)劫數(shù),云“窮未來”,非約報后所論也。又,此善定雖是有漏,而能隨順妙修行者,依第四禪引發(fā)此定,熏無漏禪,修愿智無諍邊際定也。下五那含,亦依此定,起有漏無漏雜修靜慮。若凡夫得,更不進修,即許壽命有限;若圣人修,即得盡未來際。通此兩向,凡圣同修也。


18、色界:廣果天(四禪九天3)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從是天中。有二歧路。若于先心。無量凈光。福德圓明。修證而住。如是一類。名廣果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自此福愛天中就分為二歧路:一為直道,二為曲道。

若于前福愛天妙隨順心,能令所求如意,則現(xiàn)在定深發(fā)光,發(fā)無量光,并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薰習禪定;,使臻于圓滿凈明,依此修證而住,如是一類,以廣大福德,而感勝果,叫廣果天。

于九地中,叫做舍念清凈地,因舍念清凈,沒有苦樂二念,故劫壞時,水火風三災不能侵,身長四萬里,壽命五百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譯文  阿難!從此天中有兩條歧路:若于前天中的圓融舍心,勝解〈注一〉清凈,福德圓滿明凈。深證舍禪,凈福益勝〈注二〉愛樂此福,住于此定。這樣一類天人,就名為廣果天〈注三〉。

注一  勝解即是智慧光。
注二  按《楞嚴經(jīng)指掌》:“問,凈福勝前,其相云何?答,前天如寶月離云,初得圓滿明凈,此天如寒光無際,萬方一時俱照,蓋前方備體,此則顯用也。”
注三  異生善果,以此天為最廣,所有功德勝于其下諸天。

【佛學大辭典】(界名)Vṛhatphala,色界第四禪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。在第四禪天為凡夫得生之天最勝處,自此已上五天(八天中)稱為五凈居天。獨為圣者之生處。俱舍頌疏八曰:“于色界中,異生生中,此最殊勝故,名廣果天!


19、色界:無想天(四禪九天4)

經(jīng)文:若于先心。雙厭苦樂。精研舍心。相續(xù)不斷。圓窮舍道。身心俱滅。心慮灰凝。經(jīng)五百劫。是人既以生滅為因。不能發(fā)明不生滅性。初半劫滅。后半劫生。如是一類。名無想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第二是曲道,若于前福愛天,雙厭苦樂的心,增修舍定,精研究竟,使舍無可舍,舍心亦舍,身心俱愍,渾成一空,令心如寒灰,意如枯木,凍結(jié)第六意識,如夾冰魚一樣(彭措:追求舍的心的第六意識不現(xiàn)行了,形似已死),不能起現(xiàn)行,由于定力維持,形體可以經(jīng)過五百大劫,不會變壞。

但以生滅心為本修因,故不能發(fā)明不生滅的自性。因既然有生滅,果心有成壞,故于五百劫最后劫中,初半劫還有定力,后半劫則禪定散亂,六識(彭措:第六意識)復起現(xiàn)行,從此無想報盡,仍入輪回,或隨地獄。因在舍定時以為已得阿羅漢果,脫離分段生死,出定后才知道生死沒有斷盡,便毀謗三寶,指如來誑妄說法,就墮落地獄,這一類叫無想天,是外道禪的極果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若是于福生天中,俱時頓舍苦樂二心,又于福愛天中,精研舍心〈注一〉,修習舍定,勤勇無問,故相續(xù)不斷,不欲修證而住。必欲窮究舍心,未來至何邊際?〈注二〉即以舍心為涅槃道(彭措;此天的誤解),故圓窮舍道,身心俱滅〈注三〉,至于心慮灰凝〈注四〉依定力攝持之故,經(jīng)五百劫報形不壞,五百劫后,依舊輪轉(zhuǎn)〈注五〉,初半劫壞〈注六〉,后半劫生〈注七〉,這樣一類天人,名為無想天〈注八〉。

注一  福愛天于福無遮中,得妙隨順,即是精研舍心。
注二  此即福愛天中窮未來際。
注三  圓窮舍道必先伏五識,以前五識皆屬身分,五識既眠,外緣不行,若六識未伏,內(nèi)心猶動,于是進伏六識,令緣慮不動,終至心慮灰凝。
注四  灰即是滅,凝即是不動,雖說是灰是凝,但只如蟄蟲冰魚一樣,不是真斷真滅,因為細想猶存,這就是無想之果。
注五  為其以生滅心為因,強制識心,令其灰凝,故不能發(fā)明不生滅性。迷失根性,遠違圓通,是不知真本而錯亂修習,故不能出輪回。
注六  初生此天,宿定暫壞,半劫漸滅想心,宿定始成。
注七  后將報終,現(xiàn)定未失,半劫漸生想心,現(xiàn)定仍壞,雖中經(jīng)四百九十九劫,只若重睡人,眠熟床枕。
注八  此天只依于舍禪,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,令不現(xiàn)行。故名無想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此四勝流。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。雖非無為真不動地。有所得心。功用純熟。名為四禪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此四勝流即福生、福愛、廣果和無想四天,世間一切苦樂境界不能動搖,三災不能侵害。但是他們初生之時,宮殿園林,隨之而生,死時宮殿園林隨之而滅,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。

以修習舍定時,認為是涅槃,希望能得到涅槃果位。一有所得心,就是有為法,故只得有為(彭措:果。)功用純熟,不加勉強而能任運不動,而不是真的不動地,故通名四禪天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這四種勝流,一切世間的苦樂境界〈注一〉所不能動,雖然不是無為的真不動地〈注二〉,有所得的心〈注三〉,功用純熟之后〈注四〉,名為四禪〈注五〉。

注一  這是指欲界以來的諸苦樂境界,欲界苦樂俱粗,初禪二禪,苦樂漸細,都是苦樂相間,到三禪則純樂無苦,到四禪則樂亦不受,故說諸苦樂境所不能動。
注二  不動有四:一是四禪不動,二是小乘不動,三是大乘權(quán)教不動,四是一乘實教不動。四禪雖是一切苦樂境所不動,只是如石壓草,似冰夾魚,所以不是無為真不動地。小乘和權(quán)教雖是無為,也只是似不動而不是真不動。
注三  四禪的舍定,只是強伏粗識,其不動猶不及小乘,即以此為真實,期其必得,故名有所得。
注四  雖是有為心,功用純熟后,不假勉強,任運伏識,任運成定,正顯其不動之義。
注五  四禪有四支功德:一,不苦不樂。二,舍念。三,清凈。四,一心,四禪在九次第定中名舍念清凈地,又楞嚴正脈說‘初禪共戒,戒德增上。二禪喜俱,光明增上。三禪樂俱,凈樂增上。四禪舍俱,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,后一天舍定增上。此其別也!

解《楞嚴經(jīng)指掌》說‘俱舍云:雜修靜慮,有五品不同,故生五凈居天。雜修者,初起無漏,次起有漏,后起無漏,以有漏無漏,間雜而修故。靜慮者,定慧均等之謂也。五品者,下,中,上,上勝,上極也。問,何故雜修靜慮?答,為生凈居天故,為受現(xiàn)法樂故,為遮思煩惱故。問,以何義故名為凈居?答,離欲圣人,以圣道水,濯煩惱垢,故名為凈,凈身所止,故名凈居;蜃∮诖耍F生死邊,故名為凈,凈者所住,故名凈居;虼藷o異生雜,純圣所止,故名凈居,今云不還者,的指三果人住故。’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此中復有五不還天。于下界中九品習氣。俱時滅盡?鄻冯p忘。下無卜居。故于舍心眾同分中。安立居處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在色界天中,復有五種“阿那含天”即不還天,是三界圣人寄居之處。此天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,即與生俱來的貪嗔癡慢的微細思惑。這思惑于九地中,各有九品,合共八十一品。三果圣人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,不起現(xiàn)行,習氣亦除,故說九品習氣俱時滅盡。因惑盡苦亡,故欲界已無卜居之處,三禪亦非游樂之地。三禪以下的境界,又不是他們的眾同分地,同時他們所修乃是苦樂雙亡的舍禪,故只好在色界天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,準備斷盡其余七十二品思惑,求出三界,證阿羅漢果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  阿難!四禪天中,除了上述四天之外,另有五不還天〈注一〉于下界中〈注二〉,九品習氣〈注三〉,俱時滅盡〈注四〉,苦樂雙亡〈注五〉,下無卜居之處〈注六〉,故于舍心眾同分中,安立居處〈注七〉。

注一  已生此天,即不復還來欲界受生。
注二  下界即指欲界。
注三  習氣即是思惑,與生俱生,難除難滅,故分九品斷,斷前六品盡,證二果,后三品盡,證三果。共潤七番生死,方乃斷盡。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思惑:又名修惑,三惑之一,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,如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之五煩惱是。思惑的品數(shù)有八十一,即欲界五趣一地,色界四禪天為四地,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,共九地,每地九品,合共便是八十一品。

注四  七生天上,七返人間,于欲界時,滅盡習氣,從此于欲界中,無潤生之惑。
注五  初禪二禪,苦樂相間。三禪純樂,并以俱亡。
注六  七生天上時,色界初三地思惑,先已斷盡,故于下地,已無潤生之惑,縱擬再生,亦無因可托。故說下無卜居。
注七  既苦樂雙亡,進契舍心,故于舍心眾同分中,安立居處,然安立雖在同分,而雜修靜慮,應另有別境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累計簽到:3 天
連續(xù)簽到:1 天

46

主題

183

帖子

2萬

積分

北冰洋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積分
22961
地板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19-7-19 09:27
20、色界:無煩天(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1)

經(jīng)文:阿難?鄻穬蓽。斗心不交。如是一類。名無煩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苦樂兩滅,苦樂是對立的,既不欣于樂,又不厭于苦,苦樂不交戰(zhàn)于胸中,故得清凈,心無煩惱,故叫無煩天。身長八萬里,壽命一千大劫。

圓瑛法師:斗心即欣厭二心,當苦樂未滅時,則厭苦欣樂二心,交戰(zhàn)胸中,互為勝負,故曰斗心。今既兩滅,是以不交。如是一類,名無煩天!墩}》云:盛熱曰煩,亦狀其內(nèi)心,郁陶熱中之象,有斗心者,所不能免,此方不交,初得清涼,故名無煩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既苦樂雙亡〈即苦樂兩滅〉,斗心〈注一〉不交〈注二〉,如此一類天人,名為無煩天〈注三〉,(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下品。)

注一  即能滅之心。
注二  滅苦滅樂,有彼此相勝之意,故稱斗心。
注三  熏蒸燥熱,故感頓燥,如火被覆,不得發(fā)泄之象,如有斗心,則不得發(fā)泄,此時既斗心不交,故以無煩名此天。

【藏傳佛教辭典】四禪天之第五層,五凈居天之一。生于此中諸天,已得殊勝禪定,煩惱所不能苦,故名無煩。


21、色界:無熱天(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2)

經(jīng)文:機括獨行。研交無地。如是一類。名無熱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機是弓發(fā)箭之處,括是箭承弓之尾端,機如心,括如境,現(xiàn)在機括既然獨行,即弓箭兩離,亦即心境脫節(jié),斗心不交,能研究斗心之心亦滅,故謂研交無地。如是一類叫做無熱天。因為除去一切斗心的熱惱。身長十六萬里,壽二千大劫。

圓瑛法師:機,即發(fā)動之機,狀念之放也。括,即收括之括,狀念之收也。獨行,言其唯一舍念,或放或收,更無余念間雜。研交無地者:若有一念,不可言無,今更以雜修靜慮,研究此一念,了不可得,則不唯不交,即欲交亦無地矣。如是一類,名無熱天。微煩曰熱,并熱亦無,故曰無熱天。

漢語字典:括(kuò),〈動〉,(形聲。本義:結(jié),扎束)
① 用繩或帶子結(jié)扎,捆束 [tie]
括,絜也!墩f文》。按,絜者,束也。
如:括囊(結(jié)扎袋口) 括發(fā)(束發(fā)) 括結(jié)(結(jié)扎 捆縛) 括約肌
② 引申為約束 [restrain]
以禮括其君,使人于善也!犊讌沧印
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斗心發(fā)動為機,收攝不交為括,惟存一念獨行,研交〈注一〉無地,如此一類,名為無熱天〈注二〉。(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中品。)

注一  一念若存,雖說不交,終有交時,則一念正是相交之處。若更精研此一念,了不可得,則不唯無交,即欲交亦無地。
注二  如爐炭已息,暖氣猶存,此時一念獨行,研交無地,一念亦了不可得,故名無熱。


22、色界:善見天(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3)

經(jīng)文:十方世界。妙見圓澄。更無塵象一切沈垢。如是一類。名善見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因修禪定,得天眼通,故能觀十方世界,朗然澄清,再沒有外在的塵境障礙,內(nèi)心也沒有沉垢留滯,這一類叫善見天。身長三十二萬里,壽四千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前天已研交無地,定深慧明,至此更發(fā)天眼,見十方世界〈注一〉,妙見〈注二〉圓澄〈注三〉,更無塵象〈注四〉,一切沈垢〈注五〉,這一類天人,就名為善見天〈注六〉。(此天于雜修五品中,應屬上品。)

注一  此處指一大千世界。
注二  妙見言天眼勝妙,超過四禪。
注三  圓遍澄凝,用益周而體益凈。
注四  塵象即是外境。
注五  沈垢即是內(nèi)影。這是說外境不能礙其圓,內(nèi)影不能擾其澄。
注六  用周體凈,澄圓無礙,故名善見。

漢語字典:沈(瀋),shěn,<名>
① 汁 [juice]
瀋,汁也。從水,審聲。——《說文》
無備而官辦者,猶拾瀋也。——《左傳&#8226;哀公三年》。釋文:“北土呼汁為瀋!
布絞取沈,以和花汁!洱R民要術(shù)》
又如:沈液(汁液)


23. 色界:善現(xiàn)天(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4)

經(jīng)文:精見現(xiàn)前。陶鑄無礙。如是一類。名善現(xiàn)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精妙的見性既已現(xiàn)前,則見體已經(jīng)清凈,見的功能亦已周遍,這樣就如陶師捏土為器,鑄匠熔金造像,用定慧力,隨心所欲,任運成就,神通變化,自在無礙,這一類叫善現(xiàn)天。身長六十四萬里,壽八千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前天已妙見圓澄,用周體凈,故精妙之見,已至現(xiàn)前,如陶師之范土為瓦,鑄匠之模金作像,心之所至,手之所到,任運成就,得自在故,這樣一類,神足無礙,就名為善現(xiàn)天。(此在雜修五品中屬上勝品。)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五凈居天之第三天名,在色界之第四禪,因有善妙的果報顯現(xiàn),故名“善現(xiàn)”。

24. 色界:色究竟天(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5)

經(jīng)文:究竟群幾。窮色性性。入無邊際。如是一類。名色究竟天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這是色界最高的一天。這天對于一切眾生幾微的妙理,研究到山窮水盡,能以多念歸于一念,能以無漏薰習有漏,窮究一切色法,從色性悟入空性,色依空現(xiàn),空性即是色性之性。心既薰至由多到少,色亦窮至由粗至微,窮究到身雖尚存,而境已全空,進入虛空之無邊際處,盡色界之究竟,這一類叫色究竟天。身長一百二十八萬里,壽一萬六千大劫。

守培法師:研究色相,至于極微,曰群幾。幾。即微也;群。即眾也。言色相,皆眾微合成也。窮色性性者。色本無色。從空幻起?占瓷灾砸病

入無邊際者。即入空無邊處天之邊際也。凡所有相。皆有邊際。唯空無邊際故。又空處邊際。即色界之頂。色界之頂。于空處天相連。于是窮色性性。名色究竟天也。

以上五天?偸侨。若論斷惑。亦有程次。小乘修集諦。斷下界九品思。則生無煩天。進斷初禪九品思。則生無熱天。進斷二禪九品思。則生善見天。進斷三禪九品思。則生善現(xiàn)天。進斷四禪九品思。則生色究竟天。

文句引幽溪,謂此五天,皆由廣果天上生:從廣果中,雜修五品法。其法先以無漏心,次以有漏心,再起無漏心。二無漏夾一有漏,有無相雜,故名雜修,又名雜熏禪。五品者。下品。中品。上品。上勝品。上極品。從廣果天中修下品者。生無煩天。乃至修上極品者。生色究竟天。

余謂三果非從廣果天來。是由下界上生。經(jīng)明云“下無卜居。故于舍心。眾同分中。安立居處故!庇挚紵o煩天,苦樂兩滅。與福生天“苦樂二心,俱時頓舍”相應。可知無煩之功。尚在廣果之下。何得由廣果天生無煩天耶。又有漏無漏。本無二心。有漏心息。即名無漏。無漏心起。即名有漏。彼言先起無漏念。次起有漏念。我不知無漏之念。如何起耶。當知凡有念起。皆成有漏。萬無起無漏念者。以有起必有滅。有起有滅。無論善念惡念?偯新┕省H粍t所謂夾修者。何耶。三果圣人。從有漏至無漏。有漏未盡。無漏未全。在有漏無漏之間。修行故名雜修也。

王治平居士:譯文  究竟群幾〈注一〉,窮盡一切色性,至于空性〈注二〉,到于無有邊際之處〈注三〉,這樣一類,就名為色究竟天,(此天于雜修五品中,應屬上極品。)

注一  群幾就是群微,初以假想,析三千大千世界為七分,次以七分,分分轉(zhuǎn)析為七,如是展轉(zhuǎn)分析,至于究竟,最后至為微塵,雖至眾微,猶有微礙,于是再以七分分之。分至極微,則成鄰虛,是為究竟群幾。
注二  色相體性,析成鄰虛,至此巳盡,若再析鄰虛,就只有空性,窮盡色性之后,就只有虛空之性,色本是依空而顯現(xiàn),故虛空之性即是色體之性,至此雖身相未泯,而境界全空。
注三  無邊際即空處邊際,也即是色界極頂,故以色究竟名之。

按《俱舍論》說‘從此向上,無復所居,此處最高,名色究竟。’

【三藏法數(shù)(明.一如編)】“究竟群幾”者,幾謂幾微,言究盡諸色幾微之處也。 “窮色性性,入無邊際”者,色性所依之性,故云性性,性本無邊,若研窮之,則入于無邊際矣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此不還天。彼諸四禪四位天王。獨有欽聞。不能知見。如今世間曠野深山,圣道場地,皆阿羅漢所住持故,世間粗人所不能見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這五不還天是色界中最高妙的境界,故前四禪四位天王,不能親知親見,只能仰慕他們的高名,因四天王仍屬有漏凡夫,凡夫只能伏惑,不能斷惑。五不還天是無漏的圣人,已能斷惑,故凡圣懸殊,不能親見,就像現(xiàn)在的世間,曠野深山中,多屬圣人道場,為阿羅漢所住持,而凡夫俗子不能知見一樣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這五不還天,那些四禪的四位天王〈注一〉,只能欽仰和聽聞,而不能知道他們的依正受用,更不能見到他們的勝妙之處〈注二〉。就像如今世間的曠野深山,圣道場地,都是阿羅漢所住持之所,世間的粗人,不能見到一樣〈注三〉。

注一  初禪大梵天王,二禪光音天王,三禪遍凈天王,四禪廣果天王,按唯識論說二禪以上,不分王臣,現(xiàn)在通稱天王,有三重意義:一為統(tǒng)攝之義,統(tǒng)攝梵眾及梵輔故,如大梵天王即是。二為自在之義,于本天中,得自在故,如光音遍凈是。三為尊勝之義,于諸天中最尊最勝。如廣果天是。一如世間稱人王,實有君臣之義,二如菩薩名藥王,三如世尊稱法王。
注二  只能欽聞,不能知見,這當中有三重道理。一是四禪只能伏惑,而不還卻能斷惑。二是四禪為有漏,而不還卻是無漏。三是凡圣之隔,四禪為凡,不還為圣,彼此懸隔,故只能欽聞,而不能知見。
注三  不還與四禪同以舍心成定,而彼此不能見面就如世間的曠野深山,都是羅漢所居的圣境界一樣,世間粗人,不能見面。如入大乘論所說‘賓頭盧等十六羅漢,散在諸山海中,’而世人不能見一樣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是十八天。獨行無交。未盡形累。自此已還。名為色界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,這十八梵天,都是清凈,沒有伴侶,沒有男女情欲,但有化身的身體,故還未能脫離形骸的牽累,所以叫色界天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  阿難!這十八類天人,絕配偶,離情欲,只是形體未盡,還有色質(zhì)之累。自此以來,名為色界〈注〉。

注  色分為業(yè)累色和定果色兩種。在色界天中,兩種色都有。

【唯識名詞白話新解】定果色:法處所攝色之一,又名定所引色、自在所生色。定即禪定。自在所生色,謂菩薩入定,所現(xiàn)光明,乃見一切色像境界,如入火光定,則有火光發(fā)現(xiàn)。定所引色者,以果從定起,名定所引色。這是依于威德殊勝的定力,而變現(xiàn)的五塵境也。此色通于假實,一者凡夫修行,依假想定而變之色,為無實用之假色;二者八地以上菩薩,為攝化有情,以威德定力而變之色,則為有實用之色法,能變土砂為金、銀、魚、米等,給眾生享用,此即法處所攝之實色。

經(jīng)文:復次阿難。從是有頂色邊際中。其間復有二種歧路。若于舍心發(fā)明智慧。慧光圓通。便出塵界。成阿羅漢。入菩薩乘。如是一類。名為回心大阿羅漢。

宣化上人淺釋:復次阿難,從色界之頂,色與空的邊際流,其間又有二條歧路。若在色界天,修習舍定之時,發(fā)得起無漏的人空智慧,智光圓滿,馬上就可以超出塵界,斷去分段生死,成為阿羅漢。若是不以證得阿羅漢的小果為滿足,發(fā)心再進一步,修菩薩道,便是回小向大,趨向大乘的大阿羅漢。

圓瑛法師:溫陵曰:自此而上,明無色界四天,無業(yè)果色,有定果色,依正皆然。四天皆依偏空修進:初、厭色依空;二、厭空依識;三、色空識三都滅,而依識性;四、依識性,以滅窮研,而不得真滅;是皆有為增上善果,未出輪回,不成圣道者也。此將明無色界四天,先簡回心超出也。

阿難!從是色究竟天,居色界之頂,是為有頂;與無色為鄰,故云色邊際中。其間上進,復有二種歧路。因三果人,根有利鈍,其利根者,即于色究竟,舍定心中,發(fā)無漏人空智慧,慧光圓通即圓滿也,斷盡思惑,即便超出塵界,離分段生,證偏空理,成阿羅漢;不以小果為足,進修大因,故云入菩薩乘。其鈍根者,在色究竟天中,復由定心,欣上厭下,滅色歸空,生無色界,此其差別也。如是一類,即利根一類;匦,即回其欣上厭下之心,頓出三界。大阿羅漢,即回其舍大取小心,速入大乘;但據(jù)跡猶在聲聞,故仍稱羅漢,而以大字揀之。初標歧除圣竟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再說阿難!從此有頂〈注一〉色邊際〈注二〉中,這當中又有兩條岐路:一是從福愛天中,生廣果天,二是生無想天。在廣果天中,又分住與不。ㄅ泶耄菏欠裢磺埃,若是作證而住,則報盡仍墜輪回;若不作證,則雜修靜慮以入五不還天,在五不還天中,又分為利鈍兩條路〈注三〉。若于四禪舍心中苦樂雙亡,斗心不交〈注四〉,最后出離塵界,離分學生死,成阿羅漢,入菩薩乘,這樣一類人,就名為回心大阿羅漢〈注五〉。

注一  色究竟天之頂,名為有頂。
注二  色究竟天之頂,上鄰空界,故說為色邊際。
注三  若利根者,于五不還天中,無煩天斷四禪思惑,從無熱天至究竟天,斷四空思惑,再從究竟天中,超四空而證阿羅漢果。
注四  無煩天斗心不交,無熱天研交無地,即是智慧漸發(fā),善見天妙見圓澄,是智慧始明,善現(xiàn)天陶鑄無礙,是慧光始圓,色究竟天窮色性性,是慧光始通,已盡空界三十六思惑,故自此便出離塵界。
注五  回小乘心,向大乘果,但其證跡,仍為羅漢,故以大字別之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累計簽到:3 天
連續(xù)簽到:1 天

46

主題

183

帖子

2萬

積分

北冰洋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積分
22961
5#
 樓主| 發(fā)表時間 2019-7-19 09:28
25. 無色界:空處(四空天1)

經(jīng)文:若在舍心。舍厭成就。覺身為礙。銷礙入空。如是一類。名為空處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這是無色界四空天。若在色界天,修習舍定之時,舍定成就了,厭棄有色,愿意滅色歸空,討厭色身,諸多障礙,于是修習空觀,滅色歸空,不但身空,連住處亦空,這一類叫空處天。壽二萬大劫,因已消形入空,故無身形長短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福愛天舍心圓融勝解清凈,舍厭之心,依此心成就廣果乃至色究竟天,色究竟天,雖已窮色性性,入無邊際。其奈未盡形累,故覺身為礙,故銷礙入空,前于色究竟天中,已窮色性性,入無邊際,唯覺有身為礙,只須仍依前分析此身,以至于無,此時身界俱空,唯覺虛空無邊,為識所依(彭措:滅身依空),此即厭色依空,這樣一類天,就名為空處。


26. 無色界:識處(四空天2)

經(jīng)文:諸礙既銷。無礙無滅。其中唯留阿賴耶識。全于末那半分微細。如是一類。名為識處。

宣化上人淺釋:諸礙既消,不但滅身依空,連所依之空亦無,唯依于識,即第八阿賴耶識,亦叫藏識,此識含藏生滅與不生滅,為染凈所依。第七末那識,內(nèi)依此識現(xiàn)執(zhí)法,外托六識緣塵而執(zhí)我。今色空既滅,末那無境可托,故外緣半分粗相之我執(zhí)已滅,內(nèi)緣半分八識微細之法執(zhí)尚存,這一類叫做識處定。壽四萬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諸礙既已銷亡〈注一〉,唯有空存,現(xiàn)在緣空無邊,令心散漫,乃作意欲忘,久而定成,并前無礙之空,亦復俱滅,唯有阿賴耶識存在。此時六識已滅〈注二〉,唯有末那〈注三〉半分微細〈注四〉,此時色空俱滅,唯有識心無邊。此即所謂厭空依識而成定,這樣一類,就名為識處。

注一  色究竟天已銷界礙,空處又銷身礙,故說諸礙皆已銷亡。
注二  六識托塵似有,離塵實無,現(xiàn)既色空俱亡,六識無托,故與之俱滅。
注三  末那識以阿賴耶識為體,唯有依阿賴耶識,方能保全,現(xiàn)在所說之末那,乃是阿賴耶識所保全之末那。
注四  末那識外緣六塵,形相粗顯,內(nèi)緣八識,行相微細,現(xiàn)在六識既滅,則外緣之半分粗顯者已滅,所留唯內(nèi)緣八識之半分微細部分,這就是識定。這是以末那為能緣心,以阿賴耶為所緣境。


27. 無色界:無所有處(四空天3)

經(jīng)文:空色既亡。識心都滅。十方寂然;責o攸往。如是一類。名無所有處。

宣化上人淺釋:空和色都消滅,連半分微細的末那識,亦被高深的定力伏住,不起現(xiàn)行,單獨留下一個阿賴耶識。這識是無分別的,故只覺十方寂然不動,空無所有,連身心世界,都無可住之處,這一類叫無所有處。外道昧此為冥諦。這天壽命六萬大劫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空色俱亡〈注一〉,識心都滅〈注二〉,十方寂然,迥無所往〈注三〉,這樣一類,就名無所有處〈注四〉。

注一  空處亡色,識處亡空。故空色俱亡。(彭措:就空而言,外沒有色境;就識而言,內(nèi)沒有空見)
注二  不唯六識及末那粗分不行,并末那之細分,亦復俱滅,因前天唯留末那之分,現(xiàn)復厭其恒審思量,作意欲滅之,久而定成,思量都盡,唯有賴耶獨存,但賴耶無有分別,唯覺十方寂然,此去不知是何境界?
注三  這就是老莊所說的混成一氣,印度外道所執(zhí)的冥諦,都是此境。
注四  到此色亡,空亡,未那識亦亡,唯存阿賴耶識無分別性,故無所有。

28. 無色界:非想非非想處(四空天4)

經(jīng)文:識性不動。以滅窮研。于無盡中發(fā)宣盡性。如存不存。若盡非盡。如是一類。名為非想非非想處。

宣化上人淺釋:(一)八識亦名藏識,即如來藏性,原是寂然不動,但行者如欲以定力,深入窮究把它掃盡。怎能窮盡?即以定力壓它使不起現(xiàn)行;現(xiàn)行雖不起,而識性猶存,故說若存不存,若盡非盡,這一類叫非想非非想處天。壽命八萬大劫。(二)以前有一修行人在水邊修定,將要入定時,魚在水里跳躍,激動水聲,使他不能入定。他就生起一嗔念說:“真討厭!如果我有神通,便變做一支飛貍,來把你們食光!濒~似懂其意,不敢再來打擾,他終于修成功,生至非非想處天。但天福享盡,終墮落為飛貍,專食魚類。及至釋迦佛出世,為他說法指點其錯,他才明白,再生人身出家修道,終成阿羅漢果。所以修道千萬不可有嗔恨心,有嗔恨心就要受果報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識性〈注一〉本來不動,以滅定窮研,欲滅本識,識實不滅,唯覺滅定益深,是為于無盡中,發(fā)宣盡性(彭措:雖第八識不可能被消滅,但外道卻錯認為可能),猶如患目羞明,以障覆燈,燈實不滅,唯見障外無明,是成非非想之因,識實不滅,而為滅定所障,故如存不存。雖為滅定所障,而識實不滅,故若盡非盡。是成非非想之果,這樣一類,就名為非想非非想處〈注二〉。

注一  識性即指賴耶,性者根本義,以賴耶為諸識之本。楞伽經(jīng)說‘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,種種諸識浪,騰躍而轉(zhuǎn)生’是知空處亡色,識處亡空,略似于境界風息,無所有處。識心都盡,略似于識浪不勝,但以法執(zhí)俱在,我執(zhí)暫伏,唯以滅定窮研,如入室避風,似引水觀浪,風實不息而浪猶正躍,所以不見本識,唯覺十方寂然,迥無攸往,現(xiàn)在說寂無攸往,正是識性不動之境,藏海常住之源,奈為二執(zhí)所障,不能薦取,亦唯略似而已。

注二  如障覆燈,障外不見,故作非想,以滅障識,亦復如是,如障微開,燈明微露,故作非非想,滅定稍虧,亦復如是,所謂滅窮識性,不得真滅。

濟群法師著《唯識三十論講記》:《楞伽經(jīng)》卷一所言:“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,種種諸識浪,騰躍而轉(zhuǎn)生!薄安刈R”即第八識,“常住”是說它始終處于相似相續(xù)的狀態(tài),但隨著境界的變化,隨著業(yè)風的力量,隨著前七識的活動,藏識的海洋就會波濤洶涌。就像大海一樣,東海有風,浪隨之而起;南海有風,浪亦隨之而起。風大浪也大,風小浪也小。境風越大,內(nèi)心活動往往就越強烈,反之亦然。

“境界”又有外境和內(nèi)境之分,當我們處于回憶時,雖未接觸外境,但記憶中留存的影像同樣影響到內(nèi)心活動。如果是愉快的回憶,會使我們?nèi)滩蛔囊恍;如果是痛苦的回憶,又會使我們陷入煩惱之中,可見回憶也是一種境界。前五識皆向外轉(zhuǎn),必須有外境的參與才能發(fā)生作用。惟有意識為內(nèi)外能轉(zhuǎn)(彭措:能轉(zhuǎn)向內(nèi),也能轉(zhuǎn)向外),面對外境能產(chǎn)生作用,不面對外境亦能產(chǎn)生作用;清醒時能產(chǎn)生作用,睡眠時亦能產(chǎn)生作用。

意識的生起是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,而第八識的活動特點是“恒轉(zhuǎn)如暴流”。經(jīng)典中,時常以流水比喻心識活動,因為流水不常不斷、相似相續(xù)(彭措:宏觀時,一條河流好似不變;微觀時,時時在變),而緣起所呈現(xiàn)的精神狀態(tài)也具備了這一特點。關(guān)于流水的比喻,《楞嚴經(jīng)》、《密嚴經(jīng)》和《解深密經(jīng)》中都有大量說明。在《解深密經(jīng)》“心意識相品”中,形容前五識為“大暴流”,“若有一浪生緣現(xiàn)前,唯一浪轉(zhuǎn);若二若多浪生緣現(xiàn)前,有多浪轉(zhuǎn)”。有產(chǎn)生一浪的因緣出現(xiàn),就掀起一重浪潮,有產(chǎn)生多浪的因緣出現(xiàn),就會一浪接著一浪掀起。

雖然海中的波濤時起時滅,但大海卻永遠存在。在八識中,第八識是作為生命載體在執(zhí)持色身(彭措:廣義色身,包含了無色界眾生),一旦發(fā)生間斷,有情就會變成無情。而第七識一旦發(fā)生間斷,我們就會由凡夫成為圣賢。所以,第七識和第八識為恒時轉(zhuǎn),從而構(gòu)成精神世界的浩瀚大海。阿賴耶識中儲藏著無始以來的生命經(jīng)驗,有些潛藏得很深,有些潛藏得較淺;有些經(jīng)常能得到表現(xiàn),有些根本沒機會得到表現(xiàn)。這也正像大海,當海面波濤洶涌時,海洋深處卻往往是平靜的。弗洛伊德將意識喻為海洋中的冰山,我們能意識到的,只是顯露在外的那一小部分。盡管我們每天都在妄想紛飛,但相對于藏識海洋而言,僅僅是其中的幾片浪花。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無色界共有四天,此天即是無色界的第四層天,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,故又名“有頂天”。此天的禪定,無如下地的粗想,故曰“非想”,尚非無細想,故又曰“非非想”。

經(jīng)文:此等窮空,不盡空理。從不還天圣道窮者,如是一類,名不回心鈍阿羅漢。若從無想諸外道天,窮空不歸,迷漏無聞,便入輪轉(zhuǎn)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這四空處天,前二天是窮境,后二天是窮心,欲令心境俱空,而不了解空的道理。凡夫不知人空,羅漢不知法空,其實心與境本來是空,豈待銷滅而后空?

若從五不還天修習圣道,以窮空之定力,來斷盡三十六品思惑,便可證得人我空,成為阿羅漢超出三界。如果從此保守不再前進,還是不回心的鈍根阿羅漢。利根則能回心向大,少修二十萬大劫,即超三界而得成佛。

如果從無想外道天,或從廣果凡夫天,而入非非想處天,來窮究空理,修習有漏禪定,不知回頭,迷于有漏之天,錯作無為之想,終至八萬劫滿,無可歸托便墮入輪回,隨自己的業(yè)障,流轉(zhuǎn)六道中,所謂“饒他八萬劫,終是落空亡!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  此等窮空〈注一〉不盡空理〈注二〉,從不還天圣道窮者,名為不回心鈍阿羅漢〈注三〉,若從無想諸外道天〈注四〉窮空不歸,迷漏無聞〈注五〉,便入輪轉(zhuǎn)。

注一  此總指四空天而言,按楞嚴正脈說‘初天窮色令銷,二天窮空令無,三天窮識令滅,四天窮性令盡,前二窮境,后二窮心,欲令心境雙空!士倿楦F空。
注二  不盡空理,有二重意義,一是不達法空,下文圣道窮者即是。二是我空未極,下文外道窮者即是。
注三  一類始從福愛天分岐,由廣果而入不還,由不還而漸窮四空。由不還天初果即入圣流,現(xiàn)在三果中,因根鈍故,在不還天中,唯斷四禪殘思,F(xiàn)在四空天中,以窮空之力,漸斷三十六思,得證我空之理,成阿羅漢。因為他沈空滯寂,不想度生,與前頓超一類相比,故名為不回心鈍阿羅漢。
注四  這是由福愛天分歧,不由廣果,便入無想,不是正道之故,所以為外道天,這里又有兩條道路:一類是非果計果報盡便入輪回。二類是不自作證,窮空直入空界,因為在無想天中,心慮灰凝,初半劫減,后半劫生,厭離無想,修空界定,直入空處,以至非非想處,作證而住。
注五  困迷于有漏,不知斷惑,不聞圣道,不求真證。斷證既無,定壞還墮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是諸天上各各天人。則是凡夫業(yè)果酬答。答盡入輪。彼之天王。即是菩薩游三摩提。漸次增進;叵蚴愃扌新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!上面所說的六欲天、四禪天、以及四空天。除五不還天,是三果圣人所住以外,其余各天,都是凡夫所修得的善業(yè)為因,得到善果的酬答,酬答盡了,依舊要墮落輪回。至于各天的天王,都是大乘菩薩,住在正定之中,以游戲神通,寄居于天王之位,來濟物利生,成就自己的功德,漸次增進,回向無上菩提之果,而入圣倫。所修者都是楞嚴大定,妙修行路,故得證涅槃正果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  阿難!這些天上,各各天人,都是凡夫各人自己所造業(yè)果,縱獲勝福,不過酬答前因,答盡還入輪回。這些天中,各位天王,都是菩薩游于三摩提境中〈注一〉,漸次增進〈注二〉,回向圣倫,所修行路〈注三〉。

注一  這是指四禪天四王,六欲天六王,都是菩薩,已得圓通之后,游戲于三摩提境中。

【釋氏要覽】:三摩提,《智論》云,一切禪定攝心,皆名三摩提。秦言正心行處。謂是心從無始已來。常曲不端。得是正心行處。心則端直。如蛇入竹筒內(nèi)。
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:三摩地,又作三昧、三摩提、三摩帝、三摩底、三么地、三昧地等。華譯為定,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。

注二  按干慧地菩薩,寄報于四王天,接引人間眾生,于欲令輕,十信位菩薩,寄報五欲天,接引四王天眾生,于欲慚離;十住位菩薩,寄報于初禪,為接六欲天眾生,于欲永斷;十行位菩薩,寄報于二禪,為接初禪眾生,令離覺觀;十向位菩薩,寄報于三禪,為接二禪眾生,令離喜樂;十地菩薩,寄報于四禪,為接三禪眾生,令舍妙樂;等覺菩薩,寄報色究章天,為接四禪眾生,令離舍定。

即以此接物利生,成就己德。

【佛學大辭典】:干慧地,(術(shù)語)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。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,故云干慧。大乘義章十四曰:“雖有智慧,未得定水,故云干慧。又此事觀,未得理水,亦名干慧!

注三  以此歷位增進,行行位位,都不離菩提之心,向菩提之果。

經(jīng)文:阿難。是四空天。身心滅盡。定性現(xiàn)前。無業(yè)果色。從此逮終。名無色界。

宣化上人淺釋:阿難,這四種空處天,前二天是身境全空,是身滅盡,后二天則識也不起,是心滅盡。身心既已俱滅,定性亦得現(xiàn)前,已無四大質(zhì)礙之業(yè)果色,唯有清凈四大之定果色,更無漏天眼方能看見。從此空處始,至非非想處終,依正皆空,所以叫做無色界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阿難!這四空天,身心都滅盡〈注一〉,定性現(xiàn)前〈注二〉無業(yè)果色〈注三〉從此到終,雖然還有天的名稱,而無色可見,故名無色界。

注一  空處滅身,識處猶有心在,至無所有處,乃至非非想處,則并彼所執(zhí)為自心者,亦復俱滅,其實識性本不可滅,但他們不知,只是識性在定中潛伏下來,自己覺得是滅了。
注二  深定之體現(xiàn)前,能發(fā)定果色定中現(xiàn)起,微細身境自在受用。
注三  因業(yè)報所感粗顯身境,不復更有。

經(jīng)文:此皆不了妙覺明心。積妄發(fā)生。妄有三界。中間妄隨七趣沉溺。補特伽羅各從其類。

宣化上人淺釋:以上所說這些三界二十八天,都是由于不明白本妙的覺性,本明的真心,原自清凈本然,一塵不染,以致從迷積迷,以妄逐妄,妄有三界,復于三界中,隨著自己的業(yè)力,舍生受生,沉淪于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、仙、天的七趣。補特迦羅,譯作“數(shù)取趣”,即數(shù)數(shù)取著,諸趣受生,各隨業(yè)因,而受同類之果。

王治平居士:(譯文)這都是不明白妙覺明心〈注一〉,積妄發(fā)生〈注二〉,妄有三界〈注三〉,在此中間,以妄為實,取著造業(yè),故妄隨七趣補特伽羅而沉溺〈注四〉,各從其類而輪轉(zhuǎn)于生死中。

注一  妙覺明心,即指本覺而言,本無識心分別故為妙,本無色空頑冥故為覺,本無欲塵蒙蔽故為明。
注二  由于本覺妙明心中一念妄動,即成為晦昧,因為不明白此心實相,于是由迷生迷,積妄而生轉(zhuǎn)相和現(xiàn)相,次第而起。
注三  于是從無同異中:妄見同異諸相,三界因此而發(fā)生。
注四  補特伽羅意為數(shù)取趣,如天報已盡,于中有身,數(shù)數(shù)取著,趣于余趣,無始以來業(yè)種,眠于藏識,次第而發(fā),如修羅業(yè)發(fā),則從修羅一類,若人道業(yè)發(fā),則從人道一類,乃至若地獄業(yè)發(fā),則從地獄一類。

解  按楞嚴經(jīng)指掌說‘問,若爾則天福獨不可修耶?答,若悟而后修,不復妄隨,則天福即圣道之階梯,如前所謂漸次增進,回向圣倫者是也。若不悟而修,不達妄有,則天樂即苦趣之前導,如前所謂業(yè)果酬答,答盡入輪轉(zhuǎn)者是也。汝正不必問天福之可修與不可修?只須問汝心之能悟與不能悟?觀文中曰妄有,曰妄隨,曰七趣,曰沉溺,其警惕之意,亦深切矣!’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累計簽到:23 天
連續(xù)簽到:1 天

25

主題

71

帖子

79

積分

水霧

Rank: 1

積分
79
6#
發(fā)表時間 2024-5-13 09:32
請問這個是那本書上的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游客
登錄后可快速發(fā)帖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北閣地攤
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

手機版|黑板報|小橋流水 ( 粵ICP備2022111527號) (粵工商備445100000015802號) (京公網(wǎng)安備44510202000028號)  

GMT+8, 2024-12-27 01:33

Powered by 521000.com © 2002-2015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